透過收藏票據回憶冬日故事 追憶一起走過的冬天

內容提要:在百姓的生活日歷裡,臨近入冬卻尚未供暖的那幾天覺得格外難熬。今年,本市提前10天開始供暖,難熬的日子並沒有出現。遇到強冷空氣來襲時,供暖單位更是火力全開,保障每戶傢庭溫暖過冬。時常聽到人們回憶說:那些年沒有暖氣的日子,冬天是怎麼過的?燒煤生爐子的場景依稀能夠想起,但對冷暖的那份感受總是很難再找到。


天津北方網訊:在百姓的生活日歷裡,臨近入冬卻尚未供暖的那幾天覺得格外難熬。今年,本市提前10天開始供暖,難熬的日子並沒有出現。遇到強冷空氣來襲時,供暖單位更是火力全開,保障每戶傢庭溫暖過冬。時常聽到人們回憶說:那些年沒有暖氣的日子,冬天是怎麼過的?燒煤生爐子的場景依稀能夠想起,但對冷暖的那份感受總是很難再找到。


為瞭找尋那份記憶,記者走訪音響後級系統規劃瞭本市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陳嘉榮,他是一位票證收藏愛好者,曾以親歷者的身份登上央視文獻紀錄片《築夢路上》,借助自己的藏品給全國觀眾講述那些年或艱難、或溫暖的故事,借助老人的收藏我們不妨追憶,那些年我們天津人一起走過的冬天。

50年前過冬天特別累

今年76歲的陳嘉榮曾經生活在南開區老城廂,在大雜院生活過的人,對於過冬的感悟會有更深的理解。每年天氣稍稍轉涼,就要開始儲備煤球,聽到菜店裡來瞭一車大白菜的消息,馬不停蹄地要去排隊,傢傢戶戶皆如此,這份經歷讓老人記憶猶新。

老人給記者展示當年使用的佈票和棉花票。1963年,經濟困難時期尚未完全過去,當年陳嘉榮和愛人結婚瞭。天津人對於結婚的鋪蓋格外講究,四床棉被象征著四平八穩,也成為那個年代的“豪華配置”。陳嘉榮告訴記者:“當年要湊齊這四床棉被所用的被裡、被面和棉花,是很不容易的事。”當時父母跑遍親戚傢借票證,陳嘉榮也和同事們拆兌,終於在結婚當天,親屬面前,四床被子的確如數擺放在瞭床上。臨近入冬,愛人開始拾掇大櫃,在清點棉被時突然發現被子少瞭,這在當時看來算得上是件大事瞭。“四床被子不僅少瞭一床,其中一床還是以褥子代替的。”現在回憶起來,老人笑瞭,“當時找親戚朋友湊佈票,湊棉花票,勉勉強強隻湊齊瞭兩床,結婚前找鄰居借瞭一床充數,而那床褥子隻是疊得像被子,但沒絮棉花啊。”老人笑著說:“當時感覺欺騙瞭她,到現在還覺得很愧疚,但想想50多年前,哪對新人的棉被不是這樣借來借去?”

今天坐在暖氣房間裡,回想著當年過冬時的場景,老人說出瞭一句難以捉摸的話,“在當時那個年代,過冬天特別累”。老人的感觸何來?他說:“在農村,冬天是鄉親們的農閑時節,而在城市生活,過冬卻是一件大事,一年最忙的時候就是冬天瞭,很多東西需要提前準備。”取暖靠煤,尚未入冬就要把煤球買回傢,大雜院裡每傢門口都得壘個煤池子,而屋子裡爐火旁通常也會壘個小煤池,煤球就放在屋裡。煤球的碎末舍不得扔,就要澆上一點水,和成煤餅,攤在爐子裡。“過去的日子放在今天,相信很多人過不瞭。”老人說。

困難時期,吃菜不那麼容易,大白菜也是當時北方地區人們過冬吃蔬菜的主要選擇。買菜需要排隊,當排到自己的時候爛菜幫、破菜葉都得收回傢。菜買回來後,晾一晾就要馬上收起來,用繩子將白菜系緊,確保低音喇叭電容這一冬下來不風幹,多保留一些水分,可以讓白菜的口感更好些。趕上天氣好的時候,還得折騰一輪白菜,看看壓在下面的菜有沒有爛。回想起當年冬天吃菜的方法,那可真叫“一菜多吃”。白菜幫子剁餡、葉子可熬可炒,想吃熱乎的就煮一鍋白菜疙瘩湯。白菜最裡面、最“奢侈”的部分要算白菜心,“那可是好東西,挖出來拌一拌,是一道難得的開胃菜、下酒菜”。在當時那個年代,白菜根剩下也不能輕易扔掉,找個碟子放點水,把它墩在裡面,期待著再長出一個白菜心或者白菜花,能吃就拌著吃,不能吃就留著“觀賞”瞭。

“生活水平提高瞭,這不是一句空話,思前想後一對比,就知道現在和過去比,簡直是翻天覆地,至少現在不必為過冬傷腦筋瞭。”陳嘉榮感慨道。過去,一入冬就得開始為過年做準備,“人們總以為到瞭過年才有好的,其實是為瞭讓過年的氣氛更濃一些,這一冬都在攢著。”說話間,老人拿出瞭一封封存瞭許久的介紹信,發黃發脆的紙張上寫著:“郭莊子果品核算店,茲介紹我單位同志前來購買高級點心處理品。”落款加蓋著公章。所謂高級點心處理品,就是點心渣,要知道在經濟相對比較困難的時期,這些渣也是需要憑借介紹信才能夠買的。

30年前冬天洗音響電容安裝澡這樣難

改革開放以後,生活日漸變好,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,票證時代才宣告結束。老人的一張煙囪票勾起瞭他的回憶。

這張煙囪票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發放給和平區居民的,並且在煙囪票上寫明要憑本供應、逾期作廢,取得這張煙囪票的居民可以在當年11月內去指定土產店購買三節新煙囪。老人回憶說:“雖然供應充足瞭不少,但也不是年年有新煙囪可買。”新煙囪買回傢,通常都放在房間裡顯眼的位置,距離爐子最近的地方,一是為瞭美觀,二是保溫性能好,而那些補瞭又補的老煙囪就要依次排在外。到瞭春天,撤爐子後,煙囪就需要一節一節清洗、晾曬,然後用報紙細心地裹起來,放在通風的地方,以此延長煙囪的使用壽命,以後的冬天再使用。

老人說:“燒爐火這件事,燒得太足煤不夠用,燒得少瞭室溫上不來,對於八下透風的房間,就得想方設法把窗縫封起來。”從老人的講述中,我們知道,那時冬天裡通風換氣是一件並不太容易實現的事。即便房間封得再嚴實,人們晚上睡覺時,也要有個適應涼被窩的過程。於是,天津人或是用電褥子,或是用暖水袋、鹽水瓶,盡可能讓被窩暖一點兒,睡得舒服些。不過,房間封得太嚴實也會出現更現實的問題,比如室內外溫差過大,隨時提防一氧化碳中毒的發生等,這在暖氣尚未大面積普及時,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。翻著老人的一張張票證,聽著他講述那些年過冬的場景,我們思緒萬千。老人手中的三個煤本記錄著不同時期傢庭的購煤情況,當煤本結束瞭使命,居民自己購煤也成為歷史。老人感慨道:“過去有副食店的地方必定有煤廠,現在想找個煤廠已經很難瞭。”

老百姓的頭等大事是溫飽,“溫”解決完就要關註“飽”。當然白菜依舊是過冬的主菜,但在市場上已不是唯一的選擇,人們破費一點兒吃些“細菜”也成為可能。老人說:“雖然日子改善瞭,但老百姓還是喜歡醃點兒雪裡紅、積點酸菜或者把夏天的西紅柿儲存到瓶子裡,留著冬天吃。雖然現在也有,但日子變好的人們也懶瞭,都習慣買現成的。”

記者從陳嘉榮的收藏品中找到瞭澡票,又勾起瞭他的一段往事。老人說:“當年去浴池洗澡和今天去洗浴完全是兩回事。”過去條件有限,冬天總會覺得格外寒冷,尤其在冬日洗澡,更是一件很“痛苦”的事。老人回憶說:“在職職工通常都是在單位的澡堂子泡澡,而孩子們就在傢裡洗。”上世紀80年代,浴罩開始逐漸流行起來,對於普通傢庭來說,這可算解決瞭一個大難題。冬天洗澡是一件頗為“浩大”的工程,需要提前燒水把房間烘得暖暖和和的,然後將浴罩用鉤子固定在房頂,長長的透明塑料佈套在大木盆上,形成一個封閉的小空間,當熱水倒入盆中,蒸汽將浴罩充起,熱氣騰騰的,這時候再洗澡就舒服瞭很多。畢竟傢裡的面積小,洗澡不是那麼暢快淋漓,更多人都是叫上街坊四鄰一起去澡堂洗澡。那時的澡堂比起今天要樸素很多,當然消費也不可同日而語,那份邊燙澡邊聊天的經歷,也是現在看來值得想念的場景。

今天坐在暖氣房裡等快遞

2003年,陳嘉榮一傢居住瞭幾十年的老城廂地區拆遷瞭,當年他搬到瞭新建的花園小區,房屋的面積比起過去寬敞瞭很多。搬進新傢,有瞭暖氣,到瞭供熱季不必自儲煤球,到瞭日子,準時供暖。尤其讓老人滿意的是,今年比起往年供暖日期提前,供暖溫度升高,老人坐在傢裡更舒服瞭。不僅居住環境更加宜居,過冬的生活也是更加便利。

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,肉票、油票、雞蛋票、副食本、糧本相繼停止流通,退出歷史舞臺,直至1996年煤本的停用,國人憑票憑本購買日常生活品也成為歷史。遙想剛搬遷時的那個冬天,陳嘉榮和老伴經常去門口的大型超市買東西,經常是一次買足,放在傢裡慢慢消費。後來,電話購物方便瞭,撥打一個電話,米面油蛋直接送貨上門。近些年來,電子商務讓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,坐在傢裡,點點手機,老人想吃的進口食品照樣會送到屋裡。

當年壘砌的煤池子,隨著平房改造消失瞭,現在不用買煤,一樣可以讓房間的溫度在20多攝氏度。當年冬儲的大白菜,如今也不再堆積,吃一棵買一棵,保證菜品的新鮮,而且種類繁多,大白菜也不再是冬日裡市民吃菜的主要選擇。當年醃制咸菜的缸已經不在,為瞭確保食品安全,咸菜袋都會標註上營養配比。當年冬日裡洗澡的難題也已不存在,傢中的熱水器隨時能夠讓人們痛痛快快洗個澡。

從一張張小票證背後的故事,透析天津人過冬方式發生的改變,這份改變讓冬日變得更加溫暖、更加舒適,正如陳嘉榮所說:“天津市民改變的不隻是居住環境,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變革。”(北方網編輯王舒瑤)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ye846m8y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